rhino

孤独的白犀牛Mohan——圈养野生动物的精神问题 | 研究

博客

By

本文作者Shubhobroto Ghosh是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印度办公室野生动物项目经理。他根据自己童年经历,结合最新科学研究,在文中探讨了圈养环境对野生动物精神的负面影响。

初遇白犀牛

时间回到20多年前。那天,印度的古瓦哈提动物园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家人带我到阿萨姆邦的城市动物园游玩了一天。

我不知疲倦地逛着动物园,记录着看到的新物种,这是我每次去动物园最大的爱好。

突然,我注意到一种从未见过的奇特生物。映入眼帘的是它正在吃草的画面,那是一只成年的白犀牛。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白犀牛,此前从未在任何动物园看到过。

下面这张图就是我当时拍摄的照片。

rhino

(白犀牛,拍摄于1995年。图片:Shubhobroto Ghosh)

即便是1995年初遇白犀牛,我也不认为它当时在动物园过着理想中的生活。

之后,随着对印度和国外动物园的研究,我对古瓦哈提动物园白犀牛Mohan的困境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孤独的白犀牛

1974年,白犀牛Mohan被从美国运到印度。之后,他历经失去同伴的痛苦,孤零零的生活在圈养环境中多年,直到2017年死亡。

在圈养期间,Mohan常出现自残行为。用角撞击圈养围栏,几乎完全毁坏,给身体造成很大伤害。性格也变得暴躁易怒,饲养员与它日常的互动都要非常小心,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人们希望通过Mohan来了解在南非的野外白犀牛,但它的处境却与生活在自然界的同类们相去甚远。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南非环保主义者Ian Player的影片。影片中展示的自然界野生动物之美,以及人们为保护野生动物免遭灭绝所做的巨大努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Ian Player所言,白犀牛的困境在很多方面也是全球野生动物的困境。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和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对此负责。

南非那些自由美丽的野生白犀牛,总让我想起Mohan,孤零零的生活着,没有同伴。而游客们对他的处境并不在乎,更不关心非洲野生犀牛们的生存状况,甚至有的人脸上笑着,向Mohan身上扔着石子。

“观察到人工圈养环境对野生动物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很容易。许多圈养大象患有关节炎、过度肥胖以及皮肤疾病。圈养虎鲸常患肺炎、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和传染病。此外,大象和虎鲸也常患有严重的牙齿疾病。”—— 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的神经系统学研究员Bob Jacobs教授

 

专业的研究

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的神经系统学研究员Bob Jacobs教授的最新研究表明,圈养会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的大脑损伤。

这让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白犀牛Mohan会出现很多非自然的行为,都是由于非自然的圈养环境导致的。这份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Jacobs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圈养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于鲸豚类动物和大象身上,并以一头雌性亚洲象和一头雌性虎鲸为例展开研究,前者在日本某动物园独自生活了10年,后者自2011年起被单独圈养在加拿大某海洋公园。

 

虎鲸Kiska

我曾有机会去过Jacobs教授做研究的这家加拿大的海洋公园,并见到了雄性虎鲸Kiska。

因为阅读过大量关于虎鲸的书籍,观看过《人鱼童话》(Free Willy)和《黑鲸》(Blackfish)等影片,所以即便是只能看到圈养环境中的虎鲸,我依然很期待。

但是,当我亲眼见到Kiska,我知道他的精神已经支离破碎了,身心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它被关在一个贫瘠的水池里,孤独地生活着,不停地转着圈,可怜而无助。

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关于圈养鲸豚类动物的问题,以及多年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所做的研究都愈发的清晰明朗。

在水池中的圈养虎鲸看起来像是一个苍白无力的影子,失去了在海洋中畅游和捕猎的自由。

英格丽·维瑟(Ingrid Visser)和洛里·马里诺(Lori Marino)等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圈养会导致鲸豚类动物出现严重的行为和身体异常。Jacobs教授的研究更加佐证了这些发现。

whale

(圈养虎鲸Kiska,拍摄于2017年。图片:Shubhobroto Ghosh)

 

痛苦的圈养大象

在野外,大象每天可漫步20公里,任何形式的圈养都无法满足它们的日常所需。

2002年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Ros Clubb和Georgia Mason,2012年《西雅图时报》的Michael Berens分别进行的两项研究显示,生活在狭小空间的圈养大象会承受很大痛苦,生理和行为需求受到严重损害。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其他机构也针对印度当地的圈养大象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

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参与花街游行活动的圈养大象会表现出高压状态,报告建议,“最大程度减少大象参加宗教仪式、花街游行等活动”。

elephant

(用于娱乐的圈养大象。图片:Shubhobroto Ghosh)

除研究外,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等机构还发布了圈养大象的影像资料,显示圈养大象普遍表现出严重的刻板行为,包括重复性的摇摆身躯、晃动头部、来回踱步等。

以印度琥珀堡为例,多数用于骑乘等娱乐活动的大象生活在远离野外且条件匮乏的圈养环境。

调查显示,琥珀堡的骑乘大象需在陡峭、石质表面并且没有任何树荫的路上前行约一公里的距离,承受着总重量可达约300公斤的重量。部分被迫“工作”的大象甚至已经失明或罹患肺结核等疾病。

“从神经学角度来讲,把大型哺乳动物关在狭小的空间进行展示,不可否认会存在动物福利问题,导致动物的大脑损伤。通过《黑鲸》等纪录片,公众对于圈养野生动物用于娱乐已经有了变化,这是积极的改变。”—— 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的神经系统学研究员Bob Jacobs教授

再好的圈养环境也远不及野外

野生动物属于大自然